从版图上计算,吉林省辽源市到新疆阿勒泰地区近公里。
使用现有最便捷的交通工具,也要用一整天的时间才能抵达。
对于援疆教师们来说,这样的距离,更直接的感受是工作和生活的陡然迁变。
作为一名教育援疆干部,郭德山在中国西北边陲工作了天。50岁的郭德山任职于东丰县横道河镇和平中学,年初,按照中央的要求、吉林省委的统一部署,辽源市派出第一批援疆干部25名,其中有4名教师远赴新疆阿勒泰市哈巴河地区进行援教。
“年2月27日,我第一次到新疆。那天,特别冷。”郭德山裹着厚厚的大衣,带着行李在阿勒泰住了下来。和所有的援疆人一样,他需要应对干躁的天气和早晚温差大的种种不适。阿勒泰的冬天格外寒冷干燥,初入阿勒泰一个月的时间里,每个援疆教师都流鼻血,皮肤开裂。
郭德山被分配到哈巴河县初级中学负责德育工作,第一天梳理学生情况,两个哈萨克族孩子引起了他的注意:姐姐恰尔巴提和妹妹阿丽娅生活在附近山区,上学需要穿行近百里山路才能到达。“两个孩子品学兼优,但是家庭极度贫困。”为了不让孩子辍学,郭德山决定每月从工资里拿出元捐助孩子上学,这个承诺整整坚持了三个年头,并且还在继续着。如今姐姐上初三,妹妹上初二,因为有了郭老师的捐助,她们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40岁的田晓昆援疆前是辽源市实验高中政教处副主任。此次被分配到哈巴河县高级中学主抓政教工作并兼任体育教师,他发挥个人特长和优势,参与制定学校篮球兴趣小组训练计划、“阳光长跑”活动计划、学校足球联赛章程和比赛规则,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学生们的笑脸,就是我的动力。”所以在工作中,无论面对多强的烈日多大的风沙,他都咬紧牙关重复每个动作,而下班回到宿舍后才发觉累得像散了架一样。
因为存在两个半小时的时差,辽源市早已进入夜色,哈巴河地区恰是夕阳斜落。远在异乡,对田晓昆来说,排遣寂寞的最好方式就是看书、写笔记、总结教学心得。我一个男人也变得文艺范儿了。田晓昆笑着说。“这段经历和厚厚的笔记都是我人生最好的收获”。
援疆既是体力和耐力的比拼,也是情怀的考验。
东丰县二龙山乡中学的朱俊老师刚刚进疆一个月,老父亲就因病去世,年1月份,朱老师的爱人又被确认为肺癌骨转移。我不愿别人给我戴上高尚的这顶帽子。对于援疆,46岁的朱俊有自己的执念:我不愿自己人生的履历上缺少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年又三年,我已离不开哈巴河。”在当地度过三载春秋的47岁的东丰三中刘荣新老师又向上级领导递交了申请,准备继续留下来教书。而这个决定的背后,是他对地理教学的不舍和援疆事业的满腔热忱。刘老师担任哈巴河县高中教研室主任,同时担任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和地理老师的帮传带工作,他独创的“激活教学法”备受好评,在中国教育网开展的网上晒课活动中,刘老师指导的13名教师获得阿勒泰地区高中组一等奖。
从东北到西北,
华年初照后,
人生变得柔软温暖。
援疆教师扯出三年岁月,
讴歌情肠。
一生的情怀盎然生花。
(记者 吕琳)
?推荐阅读辽源百姓的新期待
辽源日报旗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