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绿发会国际部举办的《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意见与干旱区对话(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1)于年1月5日-6日线上召开。1月6日上午场的会议主题为“干旱区与气候变化”。在"第四节:气候变化对干旱区的影响"中,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以“干旱区资源环境长效检测与预警机制规划——以新疆哈巴河县为例”为题做了主旨报告。他指出,对干旱区的管理长期受到数据短缺的影响。我国提出的生态文明现在在国际上已广为接受,它的背后是绿色发展,是需要系统的数据建设工程来保驾护航的。我们要以人为本,从人出发,进而对空间进行分类,对要素进行筛选,获取指标,落实到适宜的空间,才能最终实现环境治理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双碳等目标。围绕着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国家总体目标,对政策框架进行搭建的过程,以新疆哈巴河为例,首先要进行现状分析,在过去20年里,该区域土地利用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湿地、草地、灌丛被开垦成农田,冰川则经历了从消融到再次积累的过程,以此数据为基础,他的团队分析和构建了当地长效生态机制,将要素层分成草地、林地、湿地、荒漠,提出地表水、人均用电、养老设施等自然和社会监测对象,对不同的监测对象,应采用不同的指标,建设监测站点。他还列举了沙漠、林地、城镇等不同生境系统的不同监测体系及其运行模式,所得数据的指导意义等。他强调,应加大对生态脆弱区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