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境内阿尔泰山和天山的众多岩画中,频繁出现一种头戴尖顶帽的古代人种。岩画和塞种(塞人)史研究者综合岩画考察和史籍记载,推测这些头戴尖帽者是塞人。塞人的最早记载见于贝希斯登铭文“戴尖帽的Saka人”。塞人起初活动于黑海两岸,他们从事游牧狩猎,“逐水草转徙”,因此活动区域较广。
《汉书·西域传》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随水草,依葱岭,本塞种也”。当遭受攻击时,随之流散,《汉书·西域传·罽宾国》说:自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
《汉书·西域传》又说:乌孙所居“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悬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约值西徙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乌孙人居住的伊犁河流域原是塞人的活动地域。20世纪以来,考古学者在阿尔泰山和新疆境内伊犁河流域发现了多处塞人留下的物证。
阿尔泰山脉的裕民县巴尔达库尔山中发现有戴尖帽的狩猎者,戴尖帽猎人手持弓箭瞄准前面的山羊。在阿尔泰山一带,除裕民县以外,还有富蕴县和哈巴河县都发现有塞人狩猎岩画。在富蕴县唐巴勒塔斯村发现一幅塞人狩猎岩画。图中一名女子与一名头戴尖帽的男子一起带着弓箭狩猎。在哈巴河县松哈尔沟洞窟彩绘岩画中有一幅多人围猎岩画。图中的塞人有的佩戴尾饰,手持弓及盾牌,有的手持木棒,还有的两臂平伸、双腿叉开挡住猎物的去路,多位塞人协力合作围捕猎物。
在天山北麓的新源县则克台镇洪沙尔沟岩画中,发现有戴尖帽的持弓女猎人。图中部有两人持弓瞄准一头大牛。下方持弓猎人生殖器勃起,是男猎人。持弓瞄准牛咽喉部位的戴尖帽者,从体貌特征看,应是女猎人。同样位于天山北麓的新疆木垒县也发现了戴尖帽的男子射猎图天山东麓的木垒县除了发现有戴尖帽狩猎岩画外,还发现很多戴尖帽者的出征和征战岩画。戴尖帽骑士双手持武器准备出征。两位戴尖帽者正在驯马,一人手抓马鬃骑于马上,另一戴尖帽同伴站在前方协同配合。戴尖帽者高高站在驼背上,驱赶骆驼向前快速奔跑,驾驼技术娴熟。
年在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墓葬出土一件战国时期的塞人青铜武士像。武士头戴阔沿高帽,帽作尖顶,前弯如钩。长脸,深眼窝高鼻梁,上身赤裸、肌肉隆起,孔武有力。下着短裙,右膝跪地,双手持物(刀或剑,器物已遗失)分置于腿上。年在新疆伊犁州巩留县境内,也发现一件塞人青铜武士像。武士高21.5厘米,头戴尖顶弯钩宽檐帽。两臂微曲,肌肉凸起,手中似握武器。从青铜武士像可见,塞人武士身体健壮,强实有力。
古老的塞人全民参与狩猎,让射箭、徒手搏斗、持械猎杀、多人合作围捕等技艺和战术日常化,奠定了他们“全民皆兵”的“武艺”传统,加之他们擅长骑马(驼)技术和注重武器制造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在欧亚战争史上创造了许多成功的战例。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说:“塞人(在希罗多德著作中写作撒卡依人Sacae)是一个勇武善战的强大民族,在异邦军中,塞种人的骑兵最善战”。塞人的射御技巧和英勇尚武对后世的西域民族有深远的影响。《新疆通志·民族志》载,“上马如虎”的哈萨克族的先祖就是古老的塞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