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新疆:在发展中保护绿色在绿色中谋求发展
近年来,从“天马故乡”昭苏到八卦城特克斯,从“童话边城”布尔津到醉美哈巴河,从“天然氧吧”巩留到如梦如幻的芳香之都霍城,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名单上,新疆的地名越来越多。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新疆深入采访发现,这里生态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状况不断改善。在众多样板的示范引领下,全区各地创建现代化生态文明的热情高涨,累累硕果让大美新疆一手托起了绿水青山,一手打造出金山银山。
保护:矢志不渝一贯到底
在新疆阿勒泰北部的白桦林景区内,一望无际的胡杨和白桦树守护着哈巴河,山水林草浑然一体,完美诠释着何为自然与和谐。
“这是我国最大的白桦林景区,长度超过公里,面积平方公里,这里的负氧离子非常高,平均在/cm3。”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桦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毅告诉记者。
保护第一,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绿色发展。当地对这一红线的坚守,使得景区成为8种一类保护动物、36种二类保护动物、种三类保护动物和种高等级植物的栖息地和生长地,也成为北疆的天然后花园。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的赛里木湖边暖阳和煦、鲜花盛开。作为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赛里湖生态系统内动植物区系复杂,珍稀濒危和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关键植物多达64种,关键动物物种达种。湖区本身更是被纳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年)确定的35个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之一。
“在禁牧之前,这些区域的土壤沙化程度触目惊心,就像长在人身上的牛皮癣一样。”赛里木湖景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说。
通过近几年各项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和赛里木湖河湖长制工作的进一步落实,赛湖水质得到了有效改善,目前湖水水质平均达到Ⅱ类,湖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23.4。通过污染源治理、湖滨带修复、湖岸和沟道的整治,湖区杜绝了污染物直接入湖,污染负荷削减指标均达到了目标要求,在全国湖泊类水质指标中处于优良状态。
生态保护和修复永远在路上。今年以来,新疆完成造林万亩,森林抚育.54万亩,较去年同期增加.33万亩;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拯救行动前期工作已经就绪,全区启动实施8个湿地保护小区建设、自治区重要湿地确认和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工作;组织开展年森林督查暨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工作和打击毁林专项行动,启动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持续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多部门联合执法,加强野生动物监测巡护和疫源疫病防控,全区未发现鸟类异常死亡和禽流感疫情。
发展:生态账中算经济账
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与资源条件,都来自良好的生态环境。新疆在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深谙此道。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乌兰旦达盖沙总面积约20万亩,曾经是一派“风卷黄沙漫天,荒沙万里无人烟”的荒凉景象。如今,走进沙漠中的金桑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登高远眺,绵延起伏的蛋白桑生态林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公司总经理刘吉发介绍:“蛋白桑的桑叶每年可采摘12次以上,1亩桑林所产鲜叶能加工成10公斤桑叶保健茶,这里的2万亩蛋白桑林年产值上千万元。”
当地农民阿力·卡马力来到种植基地打工后,一家人的生活得到彻底改变。他告诉记者:“我从小就生活在沙漠边上,种桑治沙很有意义,现在我每个月有元左右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好。”
随着我国机械耕作活动增强,农作物产量大幅度上升,耕地沙尘危害不减、土壤退化、作业成本上升等问题为地方农业发展带来压力。新疆耕地面积广阔,尤为如此,保护性耕作的逐步推广,让当地群众减压增收变为现实。
免耕玉米不犁地、不翻地、不耕地,省时省力省钱。新疆博乐市青得里镇定吉格村张贵金看到玉米还能这么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试种了亩。在当地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亩产量比以前地膜种植玉米产量增加多公斤,成本节约多元。今年,他把流转的亩土地全部种上了免耕玉米。而博乐市未来3年内更是计划了20万亩玉米实现免耕技术作业。
向生态要效益,要算经济账,先算生态账,要走致富路,先走生态路。中央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年以来,全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抓紧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动形成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