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第六届北疆西部区域融合发展研讨会将在我市举行。
那么,五年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北疆西部区域四地五师融合发展的成果到底如何?今天小编从《克拉玛依日报》报道的《北疆西部区域融合发展研讨会5年成果回顾》中给大家提取部分“干货”,希望能以小见大,大致了解一下北疆西部区域融合的这5年都干了些啥?
另外提醒一下下各位小伙伴们,明天别忘了去看商博会哦~
另外另外,这条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有力的高位推动,如果没有研讨会的持续召开和机制的不断完善,就不大可能有如今的硕果。
团结就是力量
●刘亚峰(克拉玛依日报社)
本周末,“北疆西部区域融合发展研讨会”将共襄第六次盛举。
从年开始,“四地五师”融合发展的期许和推进力度越来越强烈。因此,研讨会的规模越来越大,研讨会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达成的合作协议和合作意向越来越多,从蓝图变为现实的项目越来越多。
作为研讨会的设计者、策划者和推进者,很清楚北疆西部区域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但对包括克拉玛依市民在内的四地五师的广大群众来说,还很有必要了解和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文拟立足于研讨会的本质属性,向广大读者尽量通俗地解释一下北疆西部区域融合发展能够为这片区域内“四地五师”的发展带来怎样的益处。
实质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北疆西部区域融合发展”的实质是力图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行为。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相互协助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这种经济合作的行为,最早出现在欧洲。
年,比利时和卢森堡结成了经济同盟。随后荷兰也加入其中,组成了“比荷卢经济同盟”。年,英国与英联邦成员国组成了“英帝国特惠区”,成员国彼此之间相互减让关税。
目前,欧盟、东盟等经济政治共同体,除了其政治诉求之外,其存在的基础也是首先实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不过,国际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国内同一区域地市间的区域融合发展有着政治性的区别——
国际间的这种区域经济合作没有根本一致的目标和诉求,各国的最高利益是本国利益而非团体利益,达成合作的手段是通过谈判实现的利益妥协。
而中国国内同一区域各地市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其最高利益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在此进程中,各地市间的相互协作,其最终效果是“小河涨水汇大河”,既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又能促进本地市、兄弟地市的经济发展。这是一种统筹兼顾的协调发展。
从中国国内来说,“珠三角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是规模比较大、比较典型、比较成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行为。
这两个经济区内的各个地市间优势互补、合作发展,不但成为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更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建设的领头羊甚至是发动机。
一些经济学家将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成果主要归功于地缘优势,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福建的地缘优势丝毫不逊色于广东或者浙江,为什么在各项经济指标上都不如广东或者浙江呢?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福建没有参与到珠三角或者长三角的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当中。
相反的例子是武陵山片区。
武陵山片区地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这一区域既是革命老区,又是民族地区,还是贫困地区,并且是典型的内陆地区。年,武陵山片区各地市联合启动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短短五六年的时间,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方面就取得了较为凸显的成效——
年至年间,仅湖南武陵山片区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就由.73亿元增加到.7亿元。年,牛羊肉产量较年分别增长28.9%和12.5%;家禽养殖发展迅猛,年禽蛋产量较年增长41.8%。
我没有搜索到关于这个项目更加丰富的成就报道,但今年1月7日至11日,国家民委专门组织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民族杂志社、《民族画报》《中国民族报》等“国字号”媒体联合采访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成就。
要点是规模效应和互补效应
为什么区域融合发展能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我认为根本性的原理是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又称规模经济,是指因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这是经济行为的一个客观规律,简单地说就是:1+1>2。
我尝试以最通俗的方式来解释这个规律——
“吃饭时人少了不好点菜”,这是一个常识:点多了,吃不完;点少了,品尝不到更加丰富的菜品。而如果人多了,在不增加人均支出的情况下就可以品尝到更多种类的菜品。
这就是规模效应最通俗的例子。中国有“身大力不亏”的谚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济体的规模大了,可以触及和发掘的经济增长点就会自然增加,产生效益的可能性就会相应增加。
一般情况下,正常运行的企业的主要行为是扩大再生产。这个行为在经济体或者是国家的层面上,就叫做“发展”。
作为本是相对独立经济单元的地市来说,进行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就是一种质变式的规模扩大,就是为了产生规模效应。
在去年举行的第五届北疆西部区域融合发展研讨会上,自治区党委常委尔肯江·吐拉洪说:“四地五师”在区域内部发展上,要坚持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开放合作、融合发展,使区域内的产业布局更加有利于发挥整体优势,更加有利于促进各方快速发展。在区域对外发展上,要坚持统筹谋划,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形成发展合力,力争把北疆西部建设成为在新疆、中国西部乃至中亚地区极具活力、吸引力和投资潜力的区域经济体,争做自治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排头兵、领头羊。
这段话,充分地说清楚了“四地五师”融合发展的意义和愿景。
而且,这种区域融合发展较之一个企业内部的扩大再生产,既有优势,又有退路——
企业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投入的增加、成本的上升,同时因为内部无市场,所以首要扩大外部市场。这是带有较大风险的发展行为;而同一区域的地市间的经济融合发展,并不一定需要规模化的成本投入,而是把各自已有的物质资源、技术资源、地理资源等进行有机整合。各地市间既可以调动“内需”,又可以合力开发“外需”。就算融合失败,彼此间也没有太大的损失——较之单一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这种规模经济的风险要小了很多。
说到这里,就要谈到产生规模效应的来源——互补效应。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三个卖同样红酒的、各自都有固定市场的商人搞联合经营,产生1+1+1>3的可能性有多大?而一个卖红酒的、一个卖佐餐的、一个卖蜡烛的商人搞联合经营,产生1+1+1>3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答案显而易见。
幸运的是,北疆西部区域的四地五师,在各自的支柱产业上互补性非常强——
在这其中,克拉玛依具有工业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区域地理中心优势;石河子具有农业优势、轻工业优势;塔城和博州具有牧业优势、边贸优势;阿勒泰具有旅游优势……
这几个地市师一融合,又会出现一个本身各自都不具备的优势——人口优势。各自的产品原本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内部消费市场,融合之后,这个内部市场陡然间变成了几百万人口。
退一万步说,就算进行北疆西部区域融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效果不理想,至少克拉玛依人吃羊肉、吃蔬菜要更方便了;阿勒泰面对常有的雪灾不那么担心了;塔城若想搞智慧城市不用往乌鲁木齐甚至是内地跑了……
四地五师之间搞区域融合发展,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占全了!
有机融合需要区域经济中心
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地市进行融合发展,就好比原本是单独狩猎的狼联合成狼群共同狩猎,这就需要分工协作,否则便是乌合之众。
在分工当中,“头狼”的选择是最关键的工作——也就是确定一个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相对固定的区域经济中心地市。
这个区域经济中心的主要功能,是融合各地市经济优势,协调各地市经济行为,联系区域外部市场。
具备什么条件的地市能较好发挥这些功能呢?
我认为,主要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相对较强的消费能力。参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地市,都有着发展本地经济的第一愿望,而且希望这个愿望能最快实现。谁能提供最大的市场,谁就有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天然优势。
第二,资本与人才相对聚集。资本与人才是发展经济的两项最重要的因素,作为区域经济中心,要有为区域内地市提供资本服务和科技服务的能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资本和人才的现实载体就是第二产业能力和科技信息能力。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是有前提和基础的——第二产业兴则第三产业兴。大家需要理性看待目前社会上对发展第三产业的评判,这是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大国、制造业大国的前提下提出来的。
第三,具备相对超前的发展思维和眼界。区域融合发展的奋斗目标当然是区域外部的市场。心有多大,舞台才能有多大。而相对超前的发展思维和眼界,并非仅靠努力就能拥有,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因地域文明而自然产生出的发展诉求。毫无疑问的是:工业文明是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发展思想基础。因为它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整合资源的天然使命和不断扩大再生产的原始动力。
回过头来盘点和分析一下“四地五师”的构成——
克拉玛依市、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第七师、第八师、第九师和第十师。
哪一个地市师更加具备上述条件呢?
图片设计艾克
图文编辑李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