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比较好皮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611/9051898.html

战国时期铜牛祭盘,新源县博物馆藏(胡锐摄)

汉晋时期“营盘男子”服饰(局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供图)

唐代粟特文摩尼教写卷,吐鲁番博物馆藏(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供图)

唐代托盏侍女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胡锐摄)

沉睡多年依然美丽的“小河公主”,汉晋时期精美艳丽的“营盘男子”服饰,现存最早的《三国志》写本残卷……近日,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年度大展“千山共色——丝绸之路文明特展”开幕。展览由北京大学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联合主办,通过70件(组)新疆出土的珍贵文物,展示了新疆作为丝绸之路核心区域历史上出现的文化交流盛景。

以“天山”串联历史进程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空间跨度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化线路。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心地带,是东西方交流的孔道。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南、北、中三道,正是沿着新疆天山、塔里木盆地而延伸展开的。”此次展览策展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凌说。

展览以新疆与丝绸之路历史进程为线索,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节“联雪隐天山”,追溯远古时期的新疆历史。4万年前人类的足迹已出现在新疆,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新疆与河西、中原地区关系密切,也与亚欧草原有着广泛的联系,在冶金、作物种植、动物驯养等技术的传播中,新疆起了关键的桥梁作用。第二章节“影丽天山雪”,讲述春秋战国时期,新疆草原地带的游牧部族和沙漠绿洲的城邦逐步发展,渐次演变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并形成区域文化圈。第三章节“明月出天山”,介绍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以来,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历代中央政府在西域设官建制、颁布政令,对新疆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陈凌告诉记者,每个章节的名称都出自唐诗,用“天山”这一关键词串起整个展览。

作为北京大学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特展,“千山共色”展汇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博物馆、木木美术馆等11家文博机构的70件(组)文物藏品,其中有许多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还有近年重要的考古发现。如第一章节展示的几块距今4.5万年的打制石器,来自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通天洞洞穴遗址。通天洞遗址是新疆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小河公主”首次进京展出

“小河公主”是此次展览备受瞩目的焦点。她出自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小河墓地11号墓,墓葬年代为公元前年。年出土时,其保存状态完好,面容秀美,体态丰腴,全身涂抹乳白色浆状物,经检测为乳酪。此次为“小河公主”首度进京展出,随之而来的还有几件相关文物。

展厅中,“小河公主”躺在特制的玻璃展柜里,深邃的眼窝、高挺的鼻梁、浓密的亚麻色睫毛清晰可见。旁边陈列着她的船棺和墓前的男根立木、女阴木桨,还有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运来的黄沙。

“我们还原了‘小河公主’所处的环境。正是在塔克拉玛干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她才能保存得这么好。”陈凌说,“小河墓地船棺、立木习俗反映了这支人群独特的文化。她出土时身上还挂着麻黄枝,这是研究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以及中医药与西亚、南亚地区交流史的宝贵资料。”

营盘墓地出土的一组汉晋时期男子服饰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墓主人头枕鸡鸣枕,面戴麻质面具,身内着淡黄色绢袍,外着红地对人兽树纹双面罽(jì)袍、毛绣长裤,足穿绢面贴金毡靴,腰系绢带,左臂系护膊,胸前和左手腕处各置一件小型冥衣。随身衣物品质精美,保存完好,其鲜艳的色泽和华丽的纹饰至今仍光彩夺目。

“这套服饰中可以看到多种文化元素。”陈凌介绍,虽然墓主人可能是西域城邦贵族,但他的衣服采用汉族穿法,头枕鸡鸣枕亦是模仿中原的葬俗。衣服的材质有丝也有毛,将中原的丝织技术与西域的棉毛加工技术融为一体。外袍上的纹饰很丰富,有对牛、对羊纹等典型的波斯图案,还有卷发高鼻、健壮有力的裸体男性图案,应是古希腊爱神厄洛斯的形象。“这是当时新疆地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写照。”

新疆与中原“万里同文”

早在汉代以前,新疆各部族就学习借鉴中原礼仪文化。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之后,新疆地区汉字使用、蒙学教育、典籍流传等基本与内地保持同步。

展览中有一件《三国志》写本残卷,反映了新疆与内地文化交流的密切。该残卷年出土于吐鲁番安乐古城一处佛塔遗址的陶瓮中。残存内容为《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吴主传二》建安二十五年至黄武元年一节,共41行,余字,文字与今通行本略有不同。所用纸张为本色加工麻纤维帘纹纸,质地精良,很可能是古代著名的“左伯纸”。

“根据字体判断,这件写本是西晋时期的,是现存最早的《三国志》实物。”陈凌说,“在陈寿成书之后到西晋灭亡(公元年)之前的短短20年间,《三国志》已传写入新疆,可见当时中原文化在新疆地区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深。”

内地传统文化对新疆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生活、观念习俗等方面。

一件长方形骨博具和一件小巧的木围棋盘摆放在一起,显示古代新疆地区也流行中原的博弈游戏。骨博具由大型动物骨骼磨制而成,出土于轮台县卓尔库特古城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房址中,开展这项发掘工作的正是陈凌领衔的北京大学西域都护府考古队。木围棋盘来自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这件棋盘是研究中国围棋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陈凌介绍,它表面纵横各19路棋道,与现代棋盘相同,表明围棋在唐代已经定格为纵横各19道。

展览中还呈现了同样出自阿斯塔那墓地的托盏侍女图。它是屏风画《弈棋图》中的一部分,描绘一名发束平髻、身着蓝印花袍的侍女双手托茶盏,小心翼翼地为对弈的主人进茶。从屏风画可以看出,唐代时新疆社会生活、居家布局深受中原文化影响,连墓葬之中也仿效中原方式,以屏风画表现家居场景。

展览的最后有一处多媒体体验空间,让观众体验丝绸之路的路线——从西安出发,越过高山、戈壁、草原,抵达地中海。

“丝绸之路从来不是平行线,更不是单行线。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相互激荡、交融,形成多重奏的交响乐章。”陈凌说,“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精神,造就了丝绸之路的辉煌。抚古视今,丝绸之路精神必定历久弥新。”(邹雅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589.html